紧盯民生所需 广开就业门路
——市人社部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,推动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
全媒体记者 郑镱慧子
家住岳塘区霞光社区霞光村的郭婷,是一名全职二孩妈妈,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。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她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多,便想就近找份工作,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增加家庭收入。
“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我提供‘一对一’服务,手把手教我下载‘湘就业’‘人社’App,通过App上的快速匹配,帮我找到了合适的岗位。”郭婷说,如今她已在建设路小学食堂工作,收入不错,还买五险,她很满足。
和郭婷一样,得益于各种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举措,求职成功的人还有很多。
2023年以来,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挑战,湘潭市人社局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,以“政策有人送、技能有人教、失业有人管、创业有人帮”为目标,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,打造就业服务平台,聚焦就业重点群体,转变就业服务模式,全力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。
建“驿站”
划好就业便民“服务圈”
“之前有过药店销售、地铁安检、诊所帮工的工作经验,希望去大一点的公司从事客服。”在岳塘区下摄司街道九洲社区零工驿站,居民易孜婧向工作人员告知了自己的求职需求,期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。结合求职者的想法与实际情况,工作人员为其推荐了“车险续保专员”岗位,帮助她实现了就业。
2023年以来,市人社部门把推进“零工驿站”“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服务站”“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站”等便民服务场所建设,作为提升群众就近就业的重要举措,倾力打造就业便民“服务圈”,助力重点群体走稳就业路。
为推进标准化“家门口”就业创业服务站建设,市人社局统一制定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,通过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市场运作、专员参与(村社保专员兼职站长)”的合作促就业模式,在人群集中、就业需求量较大、软硬件设施相对优越的社区(村)建设站点,推动就业登记、技能培训、补贴申领等服务下沉;针对有创业意愿人员,提供信息发布、政策咨询、创业沙龙、职业培训等全方位、一站式服务。
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45个“零工驿站”、78个“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服务站”、1个“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驿站”,共为全市就业创业人员提供服务近10万人次。到2024年,湘潭市将建成70个以上“零工驿站”、10个以上“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驿站”、7个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,建成“15分钟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圈”,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全面、更精准、更便捷的就业创业服务。
造“场景”
让求职招聘更“接地气”
2023年4月,湘潭市首个“智慧人才市场”正式投入运行。市场内设有求职登记区、核验区、咨询台、办公室、自助求职区、智能招聘区、就业大数据展示区、直播带岗区、职业指导室、大数据就业匹配工作站、等候洽谈区、服务台、设备间、资料间等14个功能区域,实现了个性化简历、扫码进场、大数据统计分析等众多功能,以及招聘求职全程无纸化、智能化。“我们企业还可以通过交互机查看到求职者的简历,然后主动向合适的人选发起面试邀请,实时实现线下或线上面试。”在“智慧人才市场”运营首日,蓝思科技HR李枘谦就通过交互机邀请了50多名求职者面试,达成就业意向22人。“我们企业方坐在招聘现场也能‘主动出击’了,确实很智能。”李枘谦说。
此外,市、县两级人力资源机构还通力合作,广泛收集企业需求,利用包括智慧人才市场在内的各级就业服务网络,对收集到的岗位信息及时做好统计、分析和发布,适时更新相关岗位信息,提升人岗匹配效率。2023年湘潭市共完成10轮岗位归集,发布招聘企业1360余家次,空岗5.1万个。
除依托数字赋能,构建智能化的招聘场景外,2023年全市各级人社部门跳出求职招聘固有的圈层,主动积极拥抱各大广场、商圈、景区,避开白天高温时段举办了20余场“招聘夜市”。期间参与企业达804家次,提供职位5482个,需求人数2.2万余人。活动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达5万余人,现场达成就业意向3108人,有效搭建起了满满烟火气的求职人员与用工单位双选平台,获得了群众的好评。
为放大商圈式“招聘夜市”模式,湘潭市还举办了“万楼青年就业创业之夜”活动,利用万楼·青年码头夜间人流量大和青年人聚集的优势,搭建夜市招聘平台,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招聘,积极探索“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”的实践新路径。当晚,活动共计提供1万个优质岗位、5000个培训机会、500个见习岗位,吸引了2.7万名青年参加,现场参与求职简历投递和技能培训、见习实习招募达1.25万人次。在夜市的烟火气中,求职招聘人气越来越旺,稳就业保民生的动力越来越足。